第184章 对于外交部的安排(1 / 3)

赵繁在驻守法国期间,也曾多次前往英国,因此在组建接待团的时候,他成为了第一人选。

计划委员会这边的工作卡在了轧钢技术上,想推进也推进不下去,对于外交部的安排,他答应得十分爽快。

反正苏联那边收到了接待团的名单后,多少有些不太高兴。

赵繁在国际上颇有名气,有他作为接待团的成员,规格自然不可能太低。

然而英国宁愿规格低一点,也不愿看到赵繁,因为大家都清楚,有他参与谈判,对手绝对讨不到好。

华夏安排谁接待,那是国家的内部决定,别说英国现在多少有些有求于人,就算没有,他们也干涉不了人家的决定。

在谈判会议上,英国的代表不敢托大,谨慎地提出了己方的意见:“现有的技术生产出来的钢材并不能达到我们的预期,我们希望拿出一部分利润作为研发的资金。”

见赵繁看着提交过去的研发方案,英国的代表已有所准备,觉得华夏可能会讨价还价。

没想到赵繁只是和身边的秘书交谈了几句,便点头同意了:“只要比例合适,这有利于产业的更新迭代,我们同意。”

到了他这种级别,决策的自主性还是挺高的,之所以会这么轻易地同意,主要是因为这符合国内的发展方向。

别说是赵繁这个穿越人士了,就是计划委员会普通的科员,心里也很清楚,国家不管是引进什么技术,最后还是要走自主研发的路线。

英国提出这个建议,也就意味着要拿出属于他们的一部分利益用于研发新技术。

严格说来,还是华夏赚了。

见赵繁没有那么苛刻,英国的代表松了口气,又提出一个建议:“我们希望这些产业可以迁移到沿海城市,这样运输也更方便。”

可惜他们松气得太早了。

赵繁直接摇头说道:“这一点不行,我们需要快速进行产业升级,迁移不仅会增加实际成本,还要考虑时间。”

难道国内不知道厂房建在沿海城市更方便运输吗?之所以不愿意搬迁,还不是想把产业留在这里,把发展的机会也留在这里。

虽然老话说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,但也不是每个人都愿意背井离乡。

厂房搬走了,不可能人人都一起走。历史上确实有过搬迁的路子,但也留下了一地鸡毛,到21世纪,东北的经济也没有恢复到当年的辉煌。

这一点英国也很清楚,之所以提出来,只是想试探华夏的底线。

英国提了自己的条件,华夏肯定也要提自己的,第一点就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