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5章 理念之歧,前路之争(2 / 3)
而略显沉闷的联盟。
“星火”的理念,以这种方式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回应和扩展。
共治会经过紧急磋商和严格审查,热情接纳了“聆风崖”团队。
埃兹拉老人和他的同伴们带来的不仅仅是数据,更是跨越地理隔阂的、基于共同理想的理解与支持。
联盟的“星火”,在废土之上,寻到了另一簇微弱却坚定的火苗。
“聆风崖”团队带来的数十年天文观测数据,对于小刘的“星图解析项目”而言,无异于久旱逢甘霖。
这些数据虽然基于旧时代的科技水平,但其长期性、系统性和对特定天区的深度记录,为解读“播种者星图”提供了至关重要的现实参照系。
埃兹拉老人本身就是一位博学的天体物理学家,他的加入极大地增强了项目组的力量。
通过将“聆风崖”的观测数据与星图坐标进行交叉比对和分析,他们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:
1.坐标校准:
他们成功地将星图上的几个邻近坐标与“聆风崖”数据库中的已知恒星系统对应起来,验证了星图坐标系统的准确性,并初步掌握了其与人类现有天文坐标的转换关系。
2.状态印证:
通过分析对应恒星系统的光谱、亮度变化等数据,他们发现星图对这几个坐标文明状态的标注(“稳定发展”、“技术停滞”)与天文观测到的迹象(稳定的恒星活动、未检测到大规模能量运用)存在高度相关性,增加了星图可信度。
3.“静默”探因:
对地球坐标的深度分析结合“聆风崖”对太阳系的长期监测,他们发现地球的“静默”状态,不仅仅体现在信息输出上,其所在空间的物理参数(如背景引力波、特定频段电磁波)也呈现出一种被“压制”或“过滤”的特征,仿佛存在某种无形的屏障。
这或许就是“大寂静”的部分真相?
4.意外发现:
在分析一段关于某个处于“内部冲突”状态的星图坐标数据时,他们发现其能量参数模式,与档案馆记录的、上古文明“看守者”与某种名为“虚空蜉蝣”的星际灾害对抗的数据碎片,有微弱的相似之处!
这暗示着,文明面临的威胁可能不仅来自内部,也可能来自星空本身?
这些发现,虽然没有立刻带来技术飞跃或解除外部威胁,却极大地拓宽了联盟的认知边界。
他们开始更深刻地理解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处境。
“播种者星图”不再是完全无法触摸的神秘符号,而是逐渐显露出其作为一张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