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9章 余烬之下,裂痕难平(1 / 3)

消息传到“铁砧团”前线,军心顿时动摇。

霍克上校虽不甘心,但在来自后方和前方的双重压力下,不得不下令部队逐步后撤,转入防御。

持续了数小时的猛烈进攻,终于停止了。

“摇篮”基地,守住了。

防线上,幸存的战士们瘫倒在废墟和泥泞中,几乎连欢呼的力气都没有。

劫后余生的庆幸,与失去战友的悲痛,交织在每一张沾满硝烟和血污的脸上。

基地内部,人们相顾无言,眼神复杂。

派系的隔阂并未消失,但一种共同经历生死考验后产生的、难以言喻的纽带,悄然产生。

他们用不同的方式,为了同一个目标,流了血,付出了代价。

血色黎明过去,留下的是一片狼藉的战场和一颗颗饱受创伤却仍在跳动的心。

“摇篮”的意志,在这场近乎熔毁的考验中,得到了淬炼,但也留下了更深的烙印。

未来的路,该如何走?

内部分歧又该如何处理?

这些问题,并未随着敌人的暂时退却而消失,反而更加迫切地摆在了所有人面前。

战斗的硝烟逐渐散去,留下的是满目疮痍和沉重的悲伤。

“摇篮”基地如同一个身受重伤的巨人,在废墟中喘息。

清点损失的结果令人心碎:

防御工事损毁过半,能源储备濒临枯竭,最严重的是人员伤亡,战死和重伤者名单长得让人窒息,其中既有“基石派”的悍勇之士,也有“星火派”的技术骨干。

哀悼的气氛笼罩了整个基地。

共同的损失暂时压制了派系纷争,所有人都沉浸在悲痛和重建家园的紧迫劳动中。

掩埋死者,救治伤员,抢修基础设施,清理废墟……生存的本能将人们再次凝聚在一起。

但表面的平静之下,裂痕依旧深刻,甚至因为这场战争而增添了新的复杂因素。

在战斗总结会议上,“屠夫”及其支持者认为,正是战前最后的团结和坚决的抵抗,尤其是他下令的果断反击和山敢死队的敌后行动,才最终击退了敌人。

他们强调,这次危机证明了军事力量和强硬态度的不可或缺,未来必须进一步加强军备和集权指挥,甚至提出要追究战前“星火派”“煽动内乱”、“干扰备战”的责任。

而“星火派”则反驳,正是郑代表关键时刻的呼吁和基地成员超越派系的自觉,才避免了内部分裂导致的崩溃。

他们认为,依赖武力对抗只会陷入无休止的消耗,这次能守住带有运气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