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9章 余烬之下,裂痕难平(2 / 3)

成分(如敌后袭击和“铁砧团”内部矛盾),未来必须寻找更根本的出路,比如加快技术突破,或寻求更广泛的外部合作(包括与“铁砧团”内部的温和派建立长期联系)。

他们将技术员被捕和小规模能量实验被无限期叫停视为“基石派”打压异己的证据。

郑代表试图引导大家从这次危机中吸取教训,强调“秩序”需要力量来捍卫,但也需要包容和发展来赋予其灵魂。

他提议成立一个包含两派代表的“重建与发展委员会”,共同规划未来。

然而,这个提议遭到了双方的消极应对。

“基石派”认为这是向“软弱”妥协,而“星火派”则担心在委员会中处于弱势,最终决策仍会被军方把持。

信任的重建,远比修复破损的墙壁要困难得多。

日常生活中,虽然人们为了生存而合作,但那种无形的隔阂依然存在。

食堂里,不同派系的人往往自发地分开坐;

工作中,涉及到资源分配或任务安排时,隐形的争执和推诿时有发生。

小刘在修复能源塔时,能清晰地感受到来自护卫军“保护”目光中的不信任。

而“屠夫”在巡视防线时,也能听到一些技术员私下对他“穷兵黩武”的抱怨。

档案馆的艾琳娜博士发来了一份简短的评估报告,指出“观察者”信号在战斗期间达到了一个监测峰值,战后恢复到了常规扫描水平,但其数据采集模式似乎增加了一项新的参数——关于“创伤后社会结构弹性”的分析。

这份报告让郑代表和小刘等人意识到,危机并未完全过去。

“观察者”仍在观察,观察他们如何从这场战争中恢复,如何处理内部的裂痕。

下一次考验,或许不再是炮火,而是这余烬之下,能否真正弥合分歧,找到一条可持续的道路。

“摇篮”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。

是让战争的创伤催生出更坚固的团结,还是让原有的裂痕在压力下彻底崩裂?

余烬之下,希望与危机并存。

重建工作艰难地推进着。

在共同的生存压力下,“星火派”与“基石派”维持着一种脆弱的、功能性的合作。

基地外围的防御工事被重新构筑,虽然规模不如前,但设计更加合理,融合了技术派提供的能量感应和“基石派”强调的坚固防御。

能源塔在小刘团队的努力下恢复了基本运转,那点稳定的光晕似乎比战前更加凝聚,仿佛也经历了战火的淬炼。

然而,理念的根本分歧并未解决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